照片简介: 本图片为成鸟 中文名:苍鹰 学名:Accipiter gentilis Linnaeus, 1758 英文名:Northern Goshawk 中文俗名:鹰、牙鹰、黄鹰、鹞鹰、元鹰 鹰科(Accipitridae)鹰属(Accipiter)的强壮鹰类。翅短,林栖,主要捕食鸽子等鸟类和野兔,也能猎取松鸡和狐等大型猎物。体长可达60cm,翼展约1.3m。见于整个北半球温带森林及寒带森林,但在不列颠群岛已经罕见,在北美的数量亦在减少。 分类地位 动物界 Animalia →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→ 脊椎动物亚门 Vertebrata → 鸟纲 Aves → 今鸟亚纲 Neornithes → 突胸总目 Carinatae → 隼?#25991;?Falconiformes → 鹰科 Accipitridae → 鹰亚科 Accipitrinae → 鹰属 Accipiter → 苍鹰 Accipiter gentiles 濒危信息 CITES濒危等级:附录II 生效年代:1997 IUCN濒危等级?#20309;?#21015;入 生效年代:1996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:二级 生效年代:1989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?#20309;?#21015;入 生效年代:1996 分布情况 分布范围: 北美洲、欧亚区、北非 分布状况: 亚种schvedowi 繁殖于中国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及西北部的西天山,冬季南迁至长江以南越冬。khamensis 繁殖于西藏东南部、青藏高原东?#21487;?#22320;、云南西北部、四川西部及甘肃南部,越冬在低地及云南南部。fujiyamae 越冬于台湾。albidus 越冬于中国东北部。buteoides 越冬于中国西北部的天山地区。在温带亚高山森林甚常见。 主要分布省份: ?#26412;?#22825;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?#19981;鍘?#27743;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分布在以下保护区: 松山(?#26412;?#27494;夷山(福建) 豫北黄河故道湿地 ?#32423;?#26681;河狸 托木尔峰 鼎湖山 湛江红树林 董寨鸟类 济源猕猴 鸡公山 洪河 凉水 兴凯湖 九宫山 后河 东洞庭湖 长白山 长白山 向海 大丰麋鹿 大丰麋鹿 鄱阳湖 武夷山(江西) 双台河口 老秃顶子 老秃顶子 白石砬子 白石砬子 荣成天鹅湖 天龙山 庞泉沟 芦?#21487;健?#33446;?#21487;健?#32501;山 历山 王?#30465;?#29579;?#30465;?#21351;龙 金佛山 阿尔金山 甘家湖梭梭林 清凉峰 瓦屋山 南洞庭湖湿地和水禽 衡水湖湿地和鸟类 赛罕乌拉 小溪 黄河三角洲 额济纳胡杨林 罗布泊野骆驼 分布在以下山脉湖泊: 子午岭山 长白山 大别山 小兴安岭 太行山 清凉峰 祁连山 天山 准噶尔盆地 准噶尔盆地 准噶尔盆地 塔里木盆地 塔里木盆地 塔里木盆地 西天山 阿尔泰山山地 阿尔泰山山地 伏牛山 准噶尔西?#21487;?#22320; 北部天山山地 伊犁谷地 南部天山山地 东疆戈壁丘陵 塔河上游平原 罗布泊低地 哈纳斯湖 伊犁河 哈巴河 特克斯河?#21462;?#38463;尔泰 托木尔峰南坡(琼台兰河) 那拉提 致危因素 ● 作为医药成分被捕猎:中医传统理论认为苍鹰去羽毛及肉,取骨骼干燥,祛风湿、续筋骨。 ● 因为贸易被捕猎:太行山白涧有专门卖鹰市场,一个集市上有上百只鹰出售。捕鹰做成标本,1500元一只。 亚种情况 全世界有10个亚种。我国有5个亚种。 Accipiter gentilis gentilis,分布于?#20998;?#21271;部和中部,东部到伏尔加河、高加索山脉和伊朗北部,摩洛哥和小亚细亚,在英国稀少。 A. g. buteoides,分布于斯堪的那维亚极北部,欧尼加湖的俄罗斯南部,东到勒拿河。 A. g. albidus,分布于西伯利亚东北部,buteoides 亚种分布范围的东部,南到?#23433;?#21152;。 A. g. arrigonii,分布于法国科西嘉岛和意大利撒丁岛。 A. g. schvedowi,分布于俄罗斯东南部,东到黑龙江和乌苏里江,南到吉尔吉斯的悬崖及大草原和中国西部。 A. g. fujiyamae,分布于日本。 A. g. atricapillus,分布于美国除极西部和西南部以外的其他地区。 A. g. laingi,分布于英属哥伦比亚沿岸岛屿。 A. g. apache,分布于墨西哥西北部,美国亚利桑那南部和新墨西哥。 A. g. khamensis,分布于印度北部和孟加拉。 分布于我国的有新疆亚种A. g. buteoides,分布于新疆;黑龙江亚种A. g. albidus,分布于黑龙江省(冬候鸟)?#40644;?#36890;亚种A. g. schvedowi,除台湾、西藏以外,全国各地均有分布;台湾亚种A. g. fujiyamae,分布于台湾;西藏亚种A. g. khamensis,分布于甘肃、四川、云南、西藏(繁殖鸟),在云南南部为冬候鸟。 形态特征 雄性成鸟全长403~576mm。前额、?#33539;ァ?#26517;和头侧黑褐色,颈部羽基白色;?#22025;?#30333;而具黑色羽干纹;耳羽黑色;上体到?#19981;?#35088;色;飞羽有?#23707;?#33394;横斑,内翈基部有白色块斑,初级飞羽第4枚最长,4~5枚,第2~6枚外翈有缺刻,第1~5枚内翈有缺刻。?#19981;?#35088;色,具3~5道黑褐色横斑。喉部有黑褐色细纹及?#23707;?#33394;斑。胸、腹、两胁和覆腿羽布满较细的横纹,羽干黑褐色。肛周和尾下覆羽白色,有少许褐色横斑。 雌性成鸟羽色与雄鸟相似,但较暗,体型较大。 亚成体上体都为褐色,有不明显暗斑点。?#22025;?#19981;明显;耳羽褐色;腹部淡黄褐色,有黑褐色纵行点斑。 幼鸟上体褐色,羽缘淡黄褐色;飞羽褐色,具?#23707;?#27178;斑和污白色羽端;头侧、颏、喉、下体棕白色,有粗的?#23707;?#32701;干纹;尾羽灰褐色,具4~5条比成鸟更显著的?#23707;?#33394;横斑。 虹膜金黄或黄色;蜡膜黄绿色;嘴黑基部沾蓝;脚和趾黄色;爪黑色;跗蹠前后缘均为盾状鳞。 幼鸟乞食时叫声为忧郁的peee-leh。告警时发出嘎嘎叫声kyekyekye… 生活习性 生活环?#24120;?#33485;鹰为森林猛禽,栖息于疏林、林?#23707;?#28748;丛地带。次生林中也较常见。 食性:以鼠类和野兔为食。解剖胃中有棕?#24120;?#40736;平)和鸟类。 迁移:在东北繁殖的苍鹰4月下旬迁到,5月初配对。8月中旬迁飞。也有部分留鸟。 繁殖习性 苍鹰4月下旬迁到东北地区。活动范围较广,但活动隐蔽。若见到在天空成对翻?#26705;?#30456;互?#20998;穡?#24182;不断鸣叫,表明此时配对已完成。 选择在林密僻?#27850;?#36739;高的树上筑巢。常利用旧巢,5月5日发现一巢选定,2天后加鲜枝2个,为桦树、榆树和糠椴枝条,长度12~22cm,枝?#26412;?.2cm左右。后修巢速度加快。3巢中2?#33485;?#26726;树上,1?#33485;?#33945;古栎树上。树高(n=3)13.15+-0.60m。未修巢前巢内径(n=1)32×44cm。外径78×55cm,巢高20cm,巢深12cm。5月14日 巢内径已达46×62cm,外径87×63cm,巢高24cm,巢深14cm。巢材为新?#30095;?#26641;、糠椴及山榆和枝叶及少量羽毛。 产卵后仍修巢。出雏后,修巢速度随雏鸟增长而加快。 产卵最早见于4月28日,有的在5月中旬。隔日1枚,?#23830;?#25968;3~4?#19969;?#21365;椭圆形,尖、?#37169;?#26126;黑,浅鸭蛋青色。卵重(n=7)36.82+_2.05g,?#29273;?#23567;46.79+-1.25mm×38.46×0.59mm。护卵性强。 产卵即孵化。孵化由雌鸟担任。产?#36311;?#38388;,随卵数增加,雌鸟离巢时间逐渐减少。产完3~4枚卵后,日离?#27850;?#25968;仅1次。雌鸟整日卧于巢内,不鸣叫,也很少抬头。雄鸟除捕食外,多在附近栖落,当?#24418;?#40486;、喜鹊经过时则抬头瞭望,?#32423;?#22312;巢上空盘旋,不鸣?#23567;?BR> 孵化前前(第8天)、中期(第18天)和后期(第28天)做了日周期观察。观察由早4时许至20时前后,共观察44.72小时。3?#26410;?#40479;总在巢时间达44.30小?#20445;?#21344;总观察时间的99.03%。全卧多出现于早晨、晚上及下雨等气候较冷的时候。抬头半卧孵化则在气温较高时。气温高?#20445;?#38604;鸟不时张嘴、搧翅。孵化期身体位?#23391;?#23545;稳定,变化很少。孵化期30~33天。雌、雄鸟共同育雏,以雌鸟为主。育雏前期(5.5日龄)、中期(16.5日龄)和后期(28.5日龄)做了全?#23637;?#23519;,共观察47.37小时。可知前期以暖雏为主,占总观察时间的78.49%。飞离均为取食,时间占7.53%。中期暖雏占总观察时间的52.39%。飞离时间达29.90%,捕食次数12?#21361;?#21462;枝2次。后期不暖雏,多在巢周栖落,时间长达11.08小?#20445;?#21344;总观察时间的69.85%。雌在育雏期暖雏随雏鸟生长而减少,离巢时间随雏鸟生长而增加。随暖雏停止,修巢亦告结束。前期喂食以撕小块、条喂为主,后渐为撕大块自食至不?#20309;?#32780;?#39029;?#40479;自食。 雄鸟主要是警戒。中期送枝次数增加。后期以送食为主。?#33485;?#21518;期已成平盘状,巢外径58×96cm,内径50×69cm,高38cm。育雏期35~37天。可知前期以暖雏为主,占总观察时间的78.49%。飞离均为取食,时间占7.53%。中期暖雏占总观察时间的52.39%。飞离时间达29.90%,捕食次数12?#21361;?#21462;枝2次。后期不暖雏,多在巢周栖落,时间长达11.08小?#20445;?#21344;总观察时间的69.85%。雌在育雏期暖雏随雏鸟生长而减少,离巢时间随雏鸟生长而增加。随暖雏停止,修巢亦告结束。前期喂食以撕小块、条喂为主,后渐为撕大块自食至不?#20309;?#32780;?#39029;?#40479;自食。 刚出壳的雏鸟被白色绒羽。眼睁开,虹膜灰褐色。嘴铅灰色,卵齿长棱形,白色,跗蹠部及爪?#37326;?#33394;。7.5日龄能大声单音鸣叫,以跗蹠部坐立。?#22330;?#22836;绒毛棕灰色,基部白色。羽区毛囊明显。爪黑色。13.5日龄可单音连续鸣叫,能站立。背羽羽鞘?#24222;В?#32701;片褐色。嘴黑色,蜡膜淡黄色。19.5日龄站立行走自如。初级飞羽、肩、背两侧、后头颈、朡、两胁部正羽均?#24222;В?#30333;色与棕黑色相间。小翼羽亦?#24222;А?#32701;缘淡棕色,羽瓣黑色。眼先黑色,有针状毛。27.5日龄,雏鸟在巢内常活动,不时搧翅,昂首,时常走到巢的边缘。可自?#20852;?#21462;食物。卵齿消失。通体以褐色为主,羽干纹黑色,尖端褐色,背羽干黑色。腹部绒羽、正羽各半。尾下覆羽淡褐色,尾羽黑色,尖端渚褐色,腹面白色。跗蹠部淡黄绿色。34.5日龄,偶上巢边小枝站立。可?#19978;瑁?#21319;降自如,栖落不?#21462;?#31163;巢距离在80~100m之间。不断鸣?#23567;M范?#37329;黄色,绒羽已退尽,有黑褐色羽干纹,周身?#24509;?#32701;。背?#21487;?#35088;色,腹部浅褐色,具纵斑,羽干黑色,尖端淡?#27490;场?#23614;下覆羽浅褐色,尖端更淡,腹面几乎为纯白色。34.5日龄开始离巢。 苍鹰雏期?#22411;?#39135;团的习性。食团大小0.6×2.2cm。 苍鹰雏鸟生长迅速,体重18.5日龄出现一个高峰,可达433g,为出生时的15.75?#19969;?#21518;体重下?#25285;?#33267;24.5日龄近最低点,之后逐渐增加,至出飞时已达460g,为出生时的16.72信,平均日增生12.54g 左右。体长增长3.95倍,日增长7.2mm左右。翅长18.5日龄前生长?#19979;?#21518;生长迅速,至30.5日龄达高峰,后减慢。跗蹠部15.5日龄前生长迅速,其后缓慢。嘴长9.5日龄后生长明?#32422;?#24930;。9.5日龄长出。尾缨放出前体重、体长生长迅速。其后翅、翅缨和尾缨生长迅速。 苍鹰嘴长、跗蹠主长要在前期和中期生长。而翅长、尾长为中、后期生长。18.5日龄时生长单位以嘴长为最大,次为跗蹠长、体长、尾长及体重,以翅长为最小。 通过日周期及对雏观察,苍鹰的食物以鼠类为主,约占47%,鸟类占38%,其他如蛇类等占15%。 种群现状 苍鹰虽然是森林鸟类,但栖息在各种类型森林中。近年来,由于森森的砍伐严重,此鸟进入次生林中繁殖。1988年~1990年3年在吉林左家自然保护区42平方公顷调查,1988年为零(没分布),1989年为0.0950只/平方公顷,1990年也为0.0950只/平方公顷。说明此鸟逐渐适应次生林生活。 |